根据开源情报、民航追踪网站数据显示,在印巴空战爆发前,印度民航管制部门将7架民航客机调度到交战空域,用以掩护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的空袭。被调度的客机包括泰国国际航空的THA61、THA911、THA931,科威特航空的KAC381,荷兰皇家航空的KLM809、卡塔尔航空的QTR85V、中国南方航空的CSN8070。在印度空袭结束后,这些客机便被安排恢复了正常航线。一般情况下,穿越南亚空域的国际航班都会尽量避开克什米尔地区,以免遭到印巴两军的误击,而印度方面却刻意安排多架客机在这片空域飞行,时间刚好与印度空袭重合,说明印度就是故意安排客机给自己的战斗机当肉盾,严重违反了《日内瓦公约》,其行径与恐怖分子无异。
印度这样安排有两个目的,首先就是让巴基斯坦军方束手束脚,没办法随心所欲的对印度战机实施反击,增加印度空袭的成功率。其次则是想引诱巴基斯坦误击客机,然后借题发挥,给巴基斯坦扣上一个恐怖主义的帽子,占据舆论主导权后扩大战争规模,并顺手给中国制造的武器泼脏水,可以想象歼-10和霹雳-15一旦被扣上“客机杀手”的污名,西方媒体到时候会如何冷嘲热讽,连带着中国的国际形象都要跟着受影响。
也难怪美国在印巴冲突爆发前会公开支持印度,并禁止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出动F-16战斗机,应该是印度早早跟美国通气了,避免巴基斯坦用F-16误击民航客机。
可印度千算万算,还是低估了歼-10和霹雳-15的性能,哪怕阵风有客机当肉盾,依然被巴基斯坦击落了。
8月2日,路透社发表了《巴基斯坦如何使用中国设备击落印度先进战机》的报道,通过对巴基斯坦、印度官员的采访,确认了几个事实:
一、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发动空袭后,巴基斯坦空军出动JF-17、歼-10CE进行了反击,空战持续大约1个小时,交战的战斗机数量超过110架,是“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空战”。
二、空战爆发后,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扎希尔·艾哈迈德·巴伯尔·西杜下令重点攻击阵风战斗机,从而导致阵风的损失数量最多。
三、巴基斯坦构建的“杀伤链”非常有效,基于中国DTS-03数据链定制的巴基斯坦版本,实现了全域协同能力、抗干扰设计、分布式杀手链架构,整合了空、陆、空天监控平台,极大提升了作战效率。
四、印度官员称高估了安全距离,没有料到霹雳-15可以从更远的距离发动攻击(超过200千米),阵风被击落并非性能原因,而是情报误判。
从印巴官员的描述来看,巴基斯坦打赢空战主要基于三点原因:拥有先进的数据链、印度轻敌、中国武器数据“反向虚标”。尤其是最后一个原因,直接打了印度空军一个措手不及。根据此前珠海航展公布的数据,霹雳-15E的最大射程是145千米。按照以往的经验,空对空导弹最大射程并不等于有效射程,导弹想要达到最大射程的条件非常苛刻,包括必须达到特定高度、载机达到特定速度、目标必须是迎头飞来而不是导弹尾追目标。
而且普通的空空导弹在射程后半段发动机已经不工作了,处于滑翔状态的导弹速度越来越慢,接近最大射程的时候,导弹勉强可以攻击预警机、加油机、运输机这些大型飞机,基本不可能击落战斗机。因此按照这个经验,印度战斗机只要距离巴方战斗机140千米左右,基本就能保证安全,如果距离150千米以上,那更是百分百安全。
可霹雳-15却不是普通的空空导弹,它是双脉冲空空导弹,简单来说就是将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分成两次使用,第一段燃料将导弹加速到最高速,发动机熄火后导弹继续滑翔,等到接近目标或者导弹即将失速后,发动机使用第二段燃料重新点火启动,导弹继续加速冲向目标。这种双脉冲体制赋予了霹雳-15强悍的末端打击能力,如果使用传统思维来规避霹雳-15,很容易就被末端加速的霹雳-15打一个措手不及。
2019年的印巴空战期间,虽然印度空军的一架米格-21被巴方发射的AIM-120空空导弹击落了,但是在整个空战过程中,巴方向印度四代机发射了不少AIM-120空空导弹,都被印军战机在远距离外轻松规避掉了。印度飞行员用规避AIM-120的经验去规避霹雳-15,下场可想而知,AIM-120使用的是普通的火箭发动机,燃料在前半段消耗完之后导弹就彻底熄火了,滑翔到80-100千米这个距离的时候,导弹已经是强弩之末了,印军战斗机随便拐个弯就能把AIM-120甩掉。等到印度飞行员驾机还想随便拐个弯甩掉霹雳-15的时候,却发现霹雳-15冒着尾焰加速朝自己冲来,再想规避就是回天乏术了。
而且霹雳-15E的“反向虚标”也打了印度一个始料未及,按照霹雳-15E145千米的最大射程保持距离,结果就是印度战机完全深入了霹雳-15E的打击区域却浑然不知,对145千米外的歼-10CE毫无防备,恐怕一直等到霹雳-15E导引头开机后,印度战机的告警装置才被触发,而此时霹雳-15距离印度战机估计也就20千米的距离,几秒钟后就被命中了。
至于印度战机利用客机当肉盾这招,对老式战斗机和老式导弹有用,这些老式武器的导引装置不灵敏,稍微一被干扰就很容易锁定错误的目标。比如几年前以色列的F-16就曾利用俄罗斯的伊尔-20电子侦察机当肉盾,结果叙利亚防空部队发射的S-200防空导弹被干扰后,径直奔向了雷达信号更明显的伊尔-20。
而歼-10CE和霹雳-15E都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,抗干扰能力极强,民航客机的RCS接近100平方米,与战斗机的RCS差别极为明显,哪怕遭到了电子干扰,霹雳-15E也能轻松甄别出民航客机,专门盯着印度战斗机打。
虽然印度官方一直拒绝正面回应战斗机的具体损失情况,甚至还派出7支跨党派宣讲团分赴32个国家以及欧盟总部宣传“胜利”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流传出来,印度的“胜利宣讲”越来越站不住脚了。
现在连西方媒体都站出来打印度的脸,印度要是继续嘴硬无疑是自取羞辱了,于是印度方面慢慢也不再否认己方战斗机出现了战损,只不过在数量与被击落原因方面还是要尽可能维持住自己的脸面。
按照印度的说法,这次战败主要是巴基斯坦方面“偷奸耍滑”,隐瞒了霹雳-15E的真实射程,巴基斯坦“胜之不武”、印度“一着不慎、满盘皆输”。而巴基斯坦的这一招只能用一次,等到下次印度飞行员有所防备,巴基斯坦再想用霹雳-15偷袭印度就不容易成功了。
可问题是,印度真的掌握了霹雳-15E的真实数据了吗?这次的印巴空战,巴基斯坦真的是底牌全出了吗?要知道这些年来巴基斯坦空军每年都会与中国空军进行演习,双方摸索出的超视距空战战术不知凡几,印度这才见识了几个?而且巴基斯坦之前使用的霹雳-15E空空导弹,导引头模块都是2015年生产的,这批霹雳-15E应该只是早期型号。有了这次实战中的大放异彩,巴基斯坦肯定会继续采购更多的霹雳-15,甚至可能是改进型的霹雳-15,到时候射程还会进一步提高,还是能打印度一个措手不及。
所以说,印度空军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情报失误,而是在体系上完败。巴基斯坦已经将防空系统、战斗机、预警机构成一个整体,充分发挥出歼-10CE与霹雳-15E的性能优势。反观印度空军虽然先进战斗机种类不少,还拥有S400防空系统,但基本都是各自为战,A50预警机无法与阵风战斗机交换数据,“天空之眼”预警机跟S400防空系统协助作战的时候也是“鸡同鸭讲”。
而在小规模冲突的情况下,印度空军的规模优势发挥不出来,双方比拼的是体系与装备,印度自然没办法占到便宜,而这可能也是印度希望扩大冲突的原因,用民航客机吸引巴基斯坦开火,然后借机扩大战争规模,发挥出印度空军的规模优势,毕竟巴基斯坦的歼-10CE和霹雳-15E数量有限,真打起来容易顾此失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