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(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)
每经记者:可杨 每经编辑:陈俊杰
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宏伟目标牵引下,AI产业正迈向其发展的“下一个十年”。
不过,在模型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,产业落地的速度却并未同步前进。11月16日,在“2025人工智能+”大会上,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高昂成本、缺乏高质量行业数据、工程化能力不足以及对大模型能力边界认知的偏差,正成为制约AI规模化应用的四大结构性难题。
与此同时,从开源与商业化的平衡,到AI入口从云端向终端迁移,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
规模化落地四大难题待解
当产业界尝试将大模型从实验室推向车间、办公室和街头巷尾时,规模化落地遇到的阻力远超预期。
“大模型(当前的)叙事逻辑对赋能千行百业不友好的地方在于,我们一直说规模法则,要把模型越做越大、越来越强,对应的结果是成本越来越高。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、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刘知远在圆桌论坛上表示。
主办方供图
刘知远指出,叙事逻辑的不友好直接带来了大模型训练和使用成本的持续攀高。他认为,任何技术要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,都必须解决标准化和成本问题。正如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,他所在的团队提出了大模型能力密度法则,即通过技术创新,让更少的参数承载更多的模型能力。“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一个周期,使其密度加倍。我们会发现大模型可以做到每100天,也就是3.3个月至3.5个月左右,实现模型密度翻倍。”
当前,大模型训练和使用的高昂成本已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。云知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伟也提到,一个典型的场景是,客户虽然认可满血版的DsspSeek模型效果好,但高昂的成本让其无法使用,“客户要的是最终结果,不管用的哪个模型,我就这点预算,搞定我的问题”。
另一个被多次提到的结构性短板是高质量数据,尤其是行业语料的不足。“有数据不代表有语料。”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霍嘉表示,很多行业依旧存在数据质量和数量不足,导致模型无法训练的问题。
北京数据集团副总经理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董事长李振军指出,人工智能发展以后,数据交易市场对模型训练数据的需求正快速增长,两年时间里,数据交易从零增长到已占到交易所交易量的三分之一。
李振军强调,AI应用深化的真正瓶颈在于数据准备工作。“(企业)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大量数据,但是没有AI需求的时候,数据分散在不同专业业务系统里边,没有以人工智能视角建成数据集,这个数据集建设其实刚刚起步”。
他认为,这项数据集建设工作,是AI技术与产业结合最关键的业务连接,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才会找到比较好的路径。
工程化能力的不足正成为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障碍。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、思必驰公司联合创始人俞凯在论坛上强调,真正在产业上交付,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:首先是要交付全系统、全链路;其次是软硬件结合;此外,大规模可定制——结合真实场景用大小模型、不同工具进行柔性、快速、大规模地定制同样重要。
与此同时,一个更底层的挑战是产业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认知偏差。“大模型今天在产业里边落地,其中一个问题还是对大模型能力认知的不足。”霍嘉描述了一个普遍现象:“往往是业务领导对大模型充满绝对信心,反而做技术的人对如何落地感到非常担忧。”
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生态重塑
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,到产业链的商业闭环,AI落地应用的原有的分工和逻辑正在被改写。
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以具身智能为例,分析了当前创新生态中的三种不同角色。他指出,高校是人才密集度最高和最好想法的来源地,但也存在资源量不如企业的问题。企业则能投入大量的资源,在看清方向后进行大规模投入。
主办方供图
而新型研发机构则提供了第三种可能。许华哲认为,这类机构足够灵活,可以下决心做一件事,但是不一定追求ROI(投资回报率),能承担那些短期收益不高但长期意义重大的任务。
在商业模式上,开源与闭源的对立关系也开始松动。智谱华章董事长刘德兵在被问及如何平衡开源与商业化时表示:“这是相互共生的状态,不是相互抵触的。”
刘德兵认为,开源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,能让千千万万有知识、有技术的各行各业人才共同贡献。从公司战略角度,开源带来的生态繁荣,最终会转化为商业用户。他透露,在开源架构的基础上,智谱的商业收益也在快速增长,“我们想象未来AI本身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,为各行各业赋能的时候,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,可能是万亿级别的”。
在落地路径上,AI的入口正在从云端向终端迁移。阶跃星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姜大昕提出了智能终端的定位,即“人、车、家”三大场景。他认为,智能终端将成为下一个人机交互的接口,而智能体是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。姜大昕认为,终端比场景更关键,因为它决定了AI应用的触点位置与使用频率。这种理解意味着,AI落地的竞争正从模型能力转向入口位置,而入口的争夺,也将从消费端延伸到产业端。
面对复杂的落地路径,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AI?范式联合创始人、首席科学家、执行董事陈雨强认为,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是能够改变行业的北极星指标。换言之,AI不是用来提供附加功能,而是用来改善决策速度、生产效率、成本结构或质量稳定性等核心业务指标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