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(来源:网易科技报道)
11月20日(星期四)消息,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:
《自然》网站(www.nature.com)
当机器比你自己更懂你:脑机接口的伦理困境

最新研究表明,脑机接口(BCI)技术已经能够读取你在“意识到自己要做某件事之前”的脑部信号。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中,瘫痪患者仅凭想象就能弹奏钢琴,系统在她“决定行动”前几百毫秒就已预判了她的意图。
这背后是神经科技的重大转向:研究人员不再满足于读取运动皮层的信号,开始深入后顶叶皮层——这个负责规划和决策的脑区,成了解码人类思维的“富矿”。从内部语言到决策过程,你的思想正在变得透明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级神经设备的爆发。借助人工智能(AI),头戴式脑电图(EEG)设备已经能准确判断你的专注度、疲劳值甚至情绪状态。但监管却形同虚设——隐私保护组织发现,近九成公司可以随意使用甚至转卖你的大脑数据。
科技巨头正在强势入场。苹果为AirPods耳机申请了EEG传感器专利,脑机初创公司Neuralink已将设备植入多名志愿者大脑,另一家脑机接口公司Synchron则有望率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临床批准。当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让志愿者结合Grok聊天机器人使用BCI时,人与AI的边界正在模糊:究竟是你自己在思考,还是AI在替你思考?
AI的加持让这场危机加速到来。Synchron与英伟达合作的基础模型,正在从“噪声”中分离出更多思维信号。当系统能识别出“你还没意识到的错误”,并提前替你纠正时,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伦理困境:交出部分自主权,换来更高效率,这笔交易是否值得?
神经伦理学家发出警告:当科技公司不仅能读取你的思想,还能通过内置AI影响你的决策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隐私,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。现有的数据保护法案已经不够用了,必须建立新的监管框架,让开发者对用户承担法律责任。
《科学》网站(www.science.org)
地球未来天气剧本被改写!最新超级模拟警告:百年内极端暴雨或激增37%
传统气候模型就像用马赛克拼图预言天气——全球变公里级网格,暴雨热浪统统模糊处理。但刚发表在《自然·地球科学》(Nature Geoscience)的重磅研究打破了这一局限。
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领导的一项名为MESACLIP的新型高分辨率建模项目,以巨大的计算成本运行了5年,首次实现25公里大气分辨率+10公里海洋分辨率的百年气候回溯与预测。这相当于从普通视频升级到4K蓝光——终于能看清气候魔鬼的细节。
结果令人震惊:传统模型低估了极端降雨的威胁。到本世纪末,墨西哥湾和加州沿海等地的暴雨频率可能飙升37%。更关键的是,研究发现这不仅是“热空气含更多水分”的简单逻辑,而是全球变暖重构了大气环流,催生数百公里长的“雷暴列车”。这是传统模型永远看不到的气象巨兽。
现在,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将运行新版本的高分辨率模拟作为优先事项。科学界共识很明确:要真正理解地球的未来,我们必须看清每一个气候风暴的皱纹,追踪每一道大气河流的脉搏。
当计算资源不再是瓶颈时,我们或许会发现,地球的气候比想象中更加波澜壮阔。
《每日科学》网站(www.sciencedaily.com)
每7个成人就有1个中招!全球正遭遇“沉默的肾脏危机”
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正在爆炸式增长——从1990年的3.78亿猛增至2023年的7.88亿,相当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肾功能明显下降!这个曾经被忽视的疾病,如今已悄然跻身全球十大死因行列。
这项由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领导的研究,描绘了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:全球约14%的成年人肾功能受损,每年导致150万人死亡。更可怕的是,经过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在30年间上升了超过6%。
这场“沉默危机”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肾脏病几乎没有症状,一旦进入晚期,患者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生存。更严峻的是,肾脏病与心血管死亡紧密关联,约12%的心脏病死亡可归因于肾功能损伤。高血糖、高血压、肥胖是肾脏病三大核心风险因素,而这些都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。
这项研究指出:尽管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疾病,全球却普遍面临“诊断不足、治疗不足”的困境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、东南亚等地区,透析与移植几乎成为“奢侈品”。
世界卫生组织已紧急将慢性肾脏病列入控疾议程,目标在2030年前将相关过早死亡降低三分之一。研究人员呼吁:必须推动早期尿液筛查、提高药物可及性、控制三高,才能逆转这一沉默却汹涌的疾病海啸。
该报告发表于《柳叶刀》(The Lancet)并在美国肾脏病学会“肾脏周(ASN Kidney Week)”发布,被视为近十年来最全面的肾脏疾病评估。
《赛特科技日报》网站(https://scitechdaily.com)
小心!这些“健康美食”可能含致癌物,很多人天天在吃
在健身和健康饮食风靡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把水果、蔬菜等“健康食品”端上餐桌。但科学家发出警告:这些看似健康的食物,可能暗藏致命风险——多环芳烃,一类强致癌化学物质。
当你享受烧烤、煎炸美食时,可能不知道:食物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。烧焦、褐变的部分正是这类物质的“重灾区”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即便不经过烹饪,果蔬等植物性食物也可能通过空气、水、土壤污染而携带多环芳烃。熏制、烘烤类食品(如熏肉、烘焙咖啡)同样难以幸免。
面对这个食品安全危机,科学界终于找到了破解之道。韩国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QuEChERS的全新检测方法,堪称“致癌物捕手”。这种方法不仅快准狠,还特别环保,完全颠覆了传统检测的繁琐流程。
研究团队用这种方法成功揪出了8种潜伏在食物中的多环芳烃。检测灵敏度高得惊人,连一公斤食物中百万分之零点零零几克的微量毒素都无所遁形。最厉害的是,这套方法适用于各种食物,从新鲜蔬果到加工食品,让致癌物无处可藏。
这项突破意味着未来食品检测将更高效、更经济,最终让消费者受益。监管部门可以借助这项技术更好地守护"舌尖上的安全",食品企业也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严格的质量控制。(刘春)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